【機構投資者VS散戶】

外資機構是港股的重要持份者,或俗稱的大戶,因此它們的操盤手法對股民有重大的啟示性。哪麼機構投資者與一般散戶在操作上有甚麼分別?這次我們來討論一些常見的現況並為一般投資者提出一些改善方法。

 

機構投資者著重的事

首先,機構投資者非常著重股票的基本面分析,它們會花極多時間去研究個股、行業以至整個宏觀經濟,而且手下的研究員數目非常多,甚至一些分析師會具備相關行業的專業資格,因此一些優秀機構可以說對各行各業都瞭如指掌。然而,一般散戶投資者有正職在身,下班後剩餘的時間已經不多,難以抽時間將所有行業逐一研究,就算很多資料和數據在公開平台已能查到,兩者仍明顯存在一定訊息差。

 

第二,外資機構熟悉各行各業的估值模型,它們知道每隻股票在甚麼價格為之便宜、升到甚麼價位為之高估,因此持貨比重會在不同階段自動調節。相反,一般散戶不懂得計算股票的估值,便容易犯上高位入貨的錯誤,就算買入內在質素再好的股票,也依然難敵調整的考驗。

 

第三,之前我們提過外資機構在台股納入MSCI時期的幾個特徵,其中一種便是逢低揸多啲、逢高買少啲,其實外資在操盤上亦有這個傾向。可是,很多散戶都會有高追低斬的毛病,這種行為便正正與外資機構相反。

 

散戶能改善的事

雖然一般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存在一定差距,不過筆者認為以下三個方法能盡量彌補這些缺口。

 

聯群結隊去研究股票是其中一個好方法,投資者可嘗試加入一些較有質素的股票研究群組,用以交換不同的情報訊息,而且多與他人交流,便有助擴張自己的眼界和視野,畢竟投資世界涵蓋的知識範圍太多,若果採用單打獨鬥的模式,恐怕容易固步自封,損失的人最終是自己。

 

另外,由於個人時間有限,投資者可精選幾個熱門的板塊自行研究,便能對這些行業有更深入的見解,當買入自己熟悉的股份,便不會被一些負面而實際影響甚微的新聞震走自己,而當股票真正出現重大問題的時候,投資者也能洞悉危機所在及早離場。

 

最後,投資者要對注碼控制和技術面有所認識,例如如何因應市況決定倉位持貨比例、了解何為圖表上的相對高低位等等。經過這些訓練後,對於不夠熟悉股市的投資者應能提升一定程度的水平。


2020-03-31

發表評論

請先 登入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