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股票最怕系列1-核心競受力喪失

我們在分析上市公司的估值時,其實並不怕其盈利大上大落,坦白說,不少行業由於其業務的先天性質,造成該行業是典型的週期性行業,在這些行業中,無論多麼優質的龍頭企業,也難免出現週期性的盈利波動,從而令股價大幅上落,不少行業如汽車、航運、航空、資源股等也是如此,在估值上面,我們只要掌握這些公司的估值分佈,和行業困難時對心儀上市公司的盈利壓力測試,待捱過下行週期後,股價自然大幅回升。

在以上的情況下,時間是我們的朋友,因只要週期循環不變和標的公司的競爭力不變,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時間將沖退下行週期,而進入上升週期,我們便能賺鋪狠了。

但我們在分析和投資公司時,最怕一些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喪失。核心競爭力喪失可以有很多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兩類:

1: 新科技取代舊科技,而原擁有舊科技的公司未能及時轉型成功,結果走向絕路。如美國的柯達公司(被DC取代了) 、nokia(被智能手機打敗了) 、台達電(即HTC,被其他品牌打敗了) 等。

2: 行業沒有特別轉變,但只是該行業的管理層做錯一個或多個重要決定,令公司自身競爭力大為削弱,距離高峰一沉不起。如保險業的中國人壽(2628)、內房界的合生創建(754)

核心競爭力喪失的恐怖之處在於兩點。第一,原本在投資上,時間是我們的朋友,那在核心力喪失的情況下,時間是我們的敵人。公司在市佔率不斷被侵蝕、盈利能力不斷下降、不斷以債務補充現金流、存貨不斷大幅撥備,令股價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壞化。第二是令近乎所有財務指標變得近乎沒有意義,因基本分析的核心理念在於假設公司的財務情況是一浪高於一浪或高低循環,核心競爭力失去會令一間公司的估值不斷下跌,跌至無底深潭。當我們做價值投資者,在吸納股票時,在最後下手那一刻,應思考一下該公司會否有核心競爭力失去的危險。

近日看見國美(493) 每況愈下,跌至多年低位的走勢,實在感到嘆息,回想多年前的國美,當電商還未出現之前,作為實体店的霸主,曾經是多麼風光。當時其處於絕對的龍頭地位,而同業競業對手如永樂、蘇寧等,還不是同一個檔次。其股價亦於2008年1月創下4.4的歷史高位,然而,公司先經歷創辦人入獄,後再錯失了發展電商和實体店並行的機會,令股價一沉不起。自2015年起,其營業額和盈利也不斷下跌,特別是淨利潤,分別由賺12.7億,下跌至3.2億、虧損4.5億及預期今年虧損7億以上。連年的虧損也令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大幅壞化,在現金流量表中較特別是2017年度,除了經營現金流變為大幅負數外,投資現金流卻突然狂增至55.7億元,是前三年的總和。坦白說,要加大投資的話,不是應該早幾年在電商還不是一統天下時去做的嗎? 到2017年才加大投資,而且個人認為加大50多億對國美自己本身是很大的金額,但對於電商如阿里巴巴等其實算是什麼?這筆錢的花費又能改變什麼,然後在虧損和加大投資下,直接受傷的就是資產負債表。而且,站在股民的立場,買入這類核心競爭力失去的公司,最慘是市升其股價永遠也不跟,這才是最難頂的事。2017年1月至今,恆指由20000點最高升近65%,即使到現在還有30%的升幅。但同期的國美在恆指最高位時,相對2017年1月還是持平之餘,現在股價相對當時已再跌近30%,而且形勢好像想向多年低位0.5元進發。真的是買了喊三聲!

總結,核心競爭力失去,是所有投資派系的墳墓,公司始終是由人去成立的,人心已不在公司的話,那公司的價值也無從計算了。故此,投資是一項藝術,過度偏執於表面的便宜,也可能導致見樹不見林、管中窺豹呢!要選到真正的好股,並非教科書上一、兩個財務指標就可以,而是要了解公司和行業的真實情況,再以該行業的估值模型,去定斷具有極吸引長期報酬率的買入價,如此才能真正食到大茶飯呢!


2019-06-03

發表評論

請先 登入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