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石化的股價總被吊打?】

近期,國際油價不斷攀升,WTI原油價格、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已經突破新冠疫情爆發時的高位。全球各大石油巨頭的股價,跟隨油價上升,同樣回到了疫情前的水準。中國也不例外,“三桶油”—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股價都在上漲。但對比5月以來的這一波國際油價升浪,中石油股價漲了38%,中海油的也漲了12%,但中石化的漲幅僅僅4%

 

同屬石油行業的大型央企,同樣享受著近乎壟斷的政策性行業地位,每年賺的錢都數以百億計,為何資本市場對中石化的看法,總要低於另外“兩桶油”?

 

三桶油的賺錢能力有別

 

三大石油公司,要數中石油最為著名。2003年,股神巴菲特透過港股市場首次建倉中石油,中石油由此得名“巴菲特概念股”;2007年,國際油價高企之時,中石油回歸A股,引發全民搶購,雖然IPO當日股價被爆炒至2倍於發行價,並最終落得“恰似滿倉中石油”的段子,但這兩個標誌性的事件,使得中石油的知名度遠高於另外兩大石油公司。

 

而中石油的名氣,其實是來自它的底氣--盈利能力2007年,頭頂亞洲最賺錢公司的頭銜,中石油的營收高達8350億,淨利潤達到1552億,毛利率55%,淨利率18%ROE(平均)22%此後6年,當中經歷過慘烈的2008年金融危機,國際油價大跌,中石油的利潤率水準有所下降,但淨利潤水準從未跌破千億。

 

相比之下,中石化2007年的營收12048億,是同期中石油的1.44倍,但淨利潤只有571億,僅為中石油的36%很明顯,中石化的盈利能力是遠遠落後於中石油的。多年以後,中石化的營收規模增長至接近3萬億,但淨利潤卻從未突破過千億,毛利率上,中石化基本處於30%以下,而中石油則從未跌破30%,油價高峰期甚至可以去到70%

 

因此,不管是估值還是市值,中石油一直享有比中石化高;中石油可以享受20倍的PE均值,中石化只有12倍;中石油的最新市值為6900億,中石化只有4700億。

 



 

 

至於另外的中海油,盈利能力更高。中海油的毛利率得以常年維持在80%以上,淨利率在20%以上,油價高峰期毛利率接近90%,淨利率接近30%

 

2019年,中海油的總營收只有2188億,是中石油的8%,是中石化的7%,但它的淨利潤卻高達610億,是中石油的91%,是中石化的84%。也難怪,中海油的市值可以去到3900億,已相當於中石化的82%,中石油的56%

 

而“三桶油”盈利能力的偏差,根本原因又是什麼?

 

業務差異決定盈利差異

 

雖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同屬石油行業,也都是大型央企,大家可能會認為三家公司的業務都一樣,但實際上,國資委在三者的業務安排上,並非一味地雷同,因為這樣做會造成過度競爭,最終弊大於利,所以“三桶油”的業務各有側重點,這正是導致它們的盈利能力有偏差的重要原因。

 

中石油的業務較為全面,既有上游的原油勘探和開採,主要是陸地油田,也有中游的煉油、化工,下游的商品油銷售業務,可以說貫穿從上到下整條石油產業鏈;中石化也有上游的勘探和開採業務,但偏重於中游的煉油和下游的商品油銷售,所以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是中石油的1.5倍,原油方面的不足,中石化多會採用進口模式來彌補;中海油則偏重于海洋石油的勘探和開採,也可以認為是純上游企業。

 

石油工業,歸根結底還是屬於資源型行業,這個行業很大程度上就是比拼上游資源。誰的上游資源越多,誰的價值就越大,誰的業務就越有保障。反映到經營指標上,往往是毛利率高,盈利能力強,可持續發展潛力大。

 

在已探明石油資源中,中海油儲量約53.7億桶(油當量),中石油約為52億桶,中石化只有15億。這正是中海油的毛利率最高,中石油次之,中石化最低的根本原因。

 

類似的例子,在如今最有希望接棒石油,成為新一代能源的鋰電池行業也有所體現。鋰電池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是鋰化合物(碳酸鋰、氫氧化鋰),國內有兩大巨頭--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鋰化合物的原材料來源,是鋰礦石、鹵水鋰資源,前者主要分佈在澳大利亞,後者主要分佈在南美的智利、阿根廷等地。

 

2014年之前,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的毛利率相差不明顯,都在20%左右的水準,有的年份天齊鋰業還略低於贛鋒鋰業。然而,2013年天齊鋰業完成了蛇吞象式的對上游鋰礦資源的並購事件--收購澳洲泰利森,從而得到了全世界品位最好的鋰礦石資源。自此,天齊鋰業的毛利率開始大幅攀升,盈利能力成功超越贛鋒鋰業,達到了後者的2倍。

 

至於後面天齊鋰業因為收購動用杠杆過高,陷入債務危機,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但也足以說明擁有上游資源對資源型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而且,除去盈利能力,上游資源對產業鏈的安全性也至關重要,上游的供應一旦被卡脖子,中下游基本就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近兩年,很多鋰電池行業巨頭,包括贛鋒鋰業,甚至還有寧德時代,都斥钜資,到海內外四處收購上游鋰礦資源。

 

其實,這種現象在石油行業早就存在了。美國為何這麼熱衷插手中東事務,看中的無非就是中東的油田,西方的石油巨頭富可敵國,並且底氣十足,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於他們在中東擁有大片的油田。

 

另外,擁有上游資源,如果國際油價跌破開採價時,會較為被動,但另一面,國際油價如果強勢反彈以及不斷創出新高時,則更容易享受到當中的好處,因為開採成本相對固定,油價越高,那開採生意自然就越賺錢。

 

這正是2007前後國際油價飆升,以及這兩個月國際油價續創新高後,資本市場較為追捧中石油、中海油的原因,這其實和大宗原材料商品企業的投資邏輯是一樣的。

 

相比之下,較為依賴外供原油的中石化,反而可能會出現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問題,這和半年來製造業相繼受到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困擾類似。

 

結語

 

業務側重點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三桶油”盈利能力的差異。可以預見,如果原油價格繼續飆升,那中石油、中海油的股價增長仍將領先中石化。而中石化盡營收規模可以大於中石油、中海油,但市場仍然會不買中石化的賬。


2021-07-06

發表評論

請先 登入註冊